您的位置: 首页 >工会业务>劳模工作>详细内容

【劳模风采⑦】王全新:带领乡亲奏响最美“田园曲”

来源:湛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04 16:22:18 浏览次数: 【字体:

湛江日报记者 赖寒霜

 

   日前,廉江市良垌镇中塘村连片100亩大棚椒收摘完毕,30岁出头的良垌祥端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全王新正带领村民收椒打包装。他对记者说,这片椒是该社社员合作种植的,收入达200多万元。

   8年前,全王新怀着梦想从城市奔向乡村,艰苦创业,与几百名村民兴办了合作社,带领2000多户群众转型成为职业农民,带动当地6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回乡当农民

    2002年,刚高中毕业的全王新就只身到深圳闯荡,凭着吃苦耐劳和独到眼光,他不仅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还很快成为两间手机店的小老板,几年间赚了几百万元。2008年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在城市有楼房,新年还开着漂亮的小轿车回乡,在乡亲们羡慕的眼光下,全王新却选择回乡种田了。

    全王新说,他在深圳时曾资助家里人包地大搞农业,希望走出一条致富路,但失败了。他于心不甘,决定自己回乡种田,给世人证明:在农村也能大有作为。

    全王新说,我的“根”在农村,自小就深刻感受到家乡的贫穷落后,无论在外面跑过多少地方,总想回到家乡带领乡亲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闯出新天地

    2008年初,全王新毅然卖掉在深圳市的房子,携资100多万元回到家乡租赁100多亩丢荒田,大种水稻等农作物。然而,创业是如此艰难,日夜辛勤劳作却没有换来好收成。父母气得把他赶出家门,岳父也不承认他这个女婿。全王新从城市开回来的小轿车也卖掉了,每天骑着一辆单车下田劳作,晚上就住在田园边搭起的简陋棚寮,他几乎变得一无所有。

    经过苦苦思索,全王新终于找到了失败的根源:自己也是简单地重复着父母辈的落后生产方式,耕作落后效率低,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全王新决定以机械化来提高劳动效率,以输出机械耕作赚取劳务费用,以互促互进推动创业成功。在妻子的支持下,全王新抵押贷款几十万元,于2009年在当地率先兴办农机合作社,带领98户社员,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种植方式,发展高效农业,并输出机械耕作收费,效益明显,合作社不断扩大投入,年服务耕地面积达20000多亩,全王新他们的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

    全王新的事业从低谷转向蒸蒸日上,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不断扩大土地租赁,成立了以种养为主的良垌祥端种养专业合作社,聘用农村富余劳力60多人,带动农村劳力300多人,几年间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起火龙果、辣椒、烟叶、蚕桑、香芋等作物基地。同时,带领群众筹资300多万元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通过烘干延长农产品贮存期,避免价低伤农,确保农户“丰产丰收”。

    共走致富路

    “从大房子到茅草房,再由茅草房变回洋楼,我的创业走了一个轮回,充满艰辛但我还是成功了。”全王新满怀感慨地说。现在全王新的年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他个人承包了400多亩土地耕种,与其他社员合包3000多亩田地,形成了几个高效种植基地,新型农业让远近村民争相加入。

    全王新的创业传奇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20149月他参加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湛江赛区荣获第一名。2013年他被推选为中塘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竭尽全力服务家乡,创出了“中塘模式”,积极探索融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带领群众大搞新农村建设,流转土地1500多亩,村民年均纯收入由3000多元提高至8000多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