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读书征文之三:傍书,听泠泠鸟鸣——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多少人忌惮教师的清贫,可这片贫瘠的土地因书香的滋养而渐变丰沃,让我的精神家园不断壮大。兴是守朴护拙,可留下的多为欢欣。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了心事,找朋友,发微信,希望有更多的人明白自己。其实还有一种贴心,那就是阅读。特别是诗词中,懂我们的人,如同我们身上的纹路,细数我们隐匿的欢喜忧伤。
欢欣巧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小时,坐在三尺讲台下的我,圆瞪的双眼,托腮的小手就告知我,这是文字给予的快乐。
间刻,露滴处处叶,鸟鸣泠泠起。
山明水净,清风入怀。
这便是我的课桌之乐,不舍遗弃,尽情延续。教师之位对我而言,便是那细腻情感尽泄的归处。
多少次忆起大学老师对我一篇文章的首肯,文章虽丢了,但在云淡风轻的大学老师所复述的字眼中,那个睫毛上翘,宠辱不惊地追随课桌的女孩,荡然常驻。
当我读到欧阳修“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诗人因留不住三月暮春时节而感伤的心,那么诚挚。在这神奇的永恒面前,我只有错愕,那一瞬间,永叔的词灌溉了我这颗柔和、清澈、圆润的心。这与课堂将近结束时,我无法把让人愉悦的知识继续传递的心何曾相似。那一刻,真想掩上时间的耳朵,留住这节课,遗憾的是徒劳无计。是啊,春色岁岁老去,时间间或流失,而人心中的不舍眷恋,永远带着新鲜的疼痛。可我又是多么感谢这些疼痛,她让我丰润如渭北春天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从跟着老师捣念这个诗句起,我总怀念这个可爱的诗人,他常在山中,于是山不再是空旷,不再是寂寞。而有了一种让人欣赏的神韵,一种悠游的闲适。
刚刚工作,总在夜间穿梭这个尘嚣的世间,心总是悬空的。忽然很是想念诗人王维竟然闲到枝头桂花那一丁点扑簌的声音,他也能察觉到。现在,不要说细小的桂花,就是大块的石头坠地,我们的心往往也没有感应。生活把我们的心磨粗糙了,怎样才能在生活忙碌的间隙里,养起那份闲心闲情,去听见桂花落地的声音?
工作许久后,“渐”的微妙作用,在丰子恺的牵引下,我叹息自己的愚笨,再次的阅读才让我慨叹诗人的哲学,它其实蕴藏在我们周围的每一处。身为班主任,面对那些学困生,问题生,曾经是惊慌,烦躁。可是王维诗境中鸟鸣的一两声对比,会让空和静来得那么明显,那么让人陶醉。就如同祖辈的家常话,“要想咸,加点糖”,也似歌曲的流畅,是半拍休止符的作用。馨香的纸融在这哲理中,让我深深明白班主任工作的技巧和乐趣,原来我可以如此从容、纤细。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也曾抱怨起工作的苦涩,多少有堕弃的念头。可那个清秋寥落的季节,品起柳七的词,一味的情痴味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让人如此深刻!刹时惊憾,原来过于抱怨的我却是那佳人,学生只如我期望的良人罢了。有怨,是因我凄寒晓风,凋残明月,不曾更变对他们的感情。不过,我又怎能拒掉日日相处时那颗稚嫩,不事雕琢,不违心的天真?自然纯朴,这份情感卷绕起你,便是日久生情,又岂能抱怨辛苦?
很可笑,我忽然想起南宋诗人东莱先生《采桑子》里的“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细读之,虽颇自嘲,但又该是几分贴切。真挚的笑容,单纯的交往交融,日落纷别离,熹微络绎见,不就酿成慢慢等待,悠悠相思?
这就是我对这份职业永难舍弃的情怀。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人人都难忘李后主阶下囚徒后的词,也正如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可是刚刚从父亲手里接过江山,《霓裳》恰舞后的《玉楼春》,风流倜傥的他曾是那么清晰地意识到,人需要一种孤独,一点冷静,需要那一片清淡的月色。
多少时候,车水马龙,灯光恍惚,恣意放纵。
可若想从繁华中脱去,顾眷这般清冽的明月,需要的就是李后主这片冷静的心境,固守两袖清风,捉肘见襟的日子;需要的就是李后主这种孤独的心智,张扬三尺讲台,知之无涯的片场。
这就是阅读的宁静给我的愉悦与优雅,也是教师给我的馥郁芳华,我自然就成了那个天生丽质的乡野之女,尽管是粗服乱头,也不掩国色天香。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我是丰润,我是从容,我是雅致,我是国色天香。但天下有最朴素的道理——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清贫虽不可怕,但物欲横流,动摇矜夸时,我真的很感谢书本的厚重,她保存了田园诗人真正归来的勉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那五柳先生,不曾也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凄景吗?依一个社会的标准来看,他不失败吗?对家中的妻儿老小没一个交代,可他不悲,亦不惶惑,“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如自己的内心的希望,去安顿那份属于自己的旦暮晨昏。
读完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的心境再度成熟。忧忧,无惧,匆匆,远矣。
(此文获得“阳光女性·幸福湛江”女职工读书征文一等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