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专题>创文明>详细内容

【湛江工匠④】卢华立:用“钉子精神”钻出新高度

来源:湛江日报 发布时间:2016-06-07 09:34:36 浏览次数: 【字体:
卢华立在机房查看设备工作情况。记者 刘冀城 摄

  

策划/林小军
采写/湛江日报记者曹龙彬 通讯员陈景明
 
有人说,IT技术是最枯燥乏味的,要在这个行业中做得出类拔萃,不仅要比拼大脑,更要有一份长期的坚持——广东电信公司企业信息化(IT)运营中心湛江分部计费业务室经理卢华立就是行业中的典范。
入职23年,他从基层的线务员做起,靠着锲而不舍的钻劲,自学成才变身一名IT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他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平均每年获1.6个技术创新奖,既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换代,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内驱力。
自学成才 386电脑“玩”出来的程序员
日前,初见卢华立,其个子不高,国字型脸庞,平头短发显得精神矍铄。
1993年,卢华立从湖南省邮电学校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湛江开发区邮电局从事线务员工作。工作之余,卢华立对唱歌、打球之类不怎么“感冒”,却对电脑情有独钟。那时,计算机在我国刚刚兴起,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幸运的是,他的办公室里就有一台386电脑,但白天工作时只能“摸一摸”。为了过把瘾,他白天尽快完成所有工作,晚上就溜回办公室,享受“人机对话”的乐趣。
自小爱钻研的他,买了几本计算机类的书籍,自学起计算机软件编程技能。10多年前的一天,他接到新任务,到一客户家安装电话。经过现场勘察,他发现该客户的周边多户邻居已安装电话。当时他就想,如果能借助其邻近的电话进行测试,就不用再跑现场了,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学掌握的编程知识,开发了“辅助配线”系统,提高配线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并因此获得湛江电信科技进步鼓励奖。
技术创新 走出传统电信思维模式
机会时刻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1996年年底,非科班出身的卢华立被抽调参与邮电局“九七工程”建设。卢华立充分发挥自学掌握的编程知识,先后开发了“商业网、ISDN、校园卡业务受理”系统、“网管自动施工(实时)”系统、“小灵通自动施工”系统等。因为工作出色,卢华立升任计费中心计费室主任,组织协调湛江电信本地网计费帐务系统并网工作,实现本地网集中计费、用户跨局交费。因积极钻研创新,他多次获得湛江电信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市电信服务明星等荣誉。2003年,他还作为广东省电信有限公司突出贡献人员,获得公司10万元的技术创新奖。
在卢华立看来,电信行业的转型,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的转型,作为后端支撑的IT部门,也必须从传统电信思维模式中走出来,“技术就是市场,支撑就是客户,IT就是业务”。
2010年,卢华立开发出了“业务支撑机器人”系统。决策层和各级营销人员关注的数据能够通过系统自动提取、分析。该系统还具备系统监控、工单环节监控、数据逻辑检查、日常工作提醒、自动停拆机、收入预测等功能。6年过去,该系统已成为湛江分公司从管理层到营销经理每天了解各类业务发展情况不可缺少的渠道。
IT化管理 员工考核更科学更公平
 “企业IT的开发必须结合一线的需求,必须以倒三角支撑服务的理念来设计和改进系统、流程。”围绕这一目标,卢华立带领团队对管理流程系统进行了优化和提升。
2011年初,他提出“一责二强三新”工作思路。他通过仔细思考和分析,从工作业绩、员工互评、室经理评价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考核规则。其中,员工互评采用更为详细、科学的指标,互评形式也有所创新,采用每个同事面对其他同事演讲介绍的方式,让大家更加充分地了解其他同事,从而作出更公平的评价。他还采用创新的IT手段,实现KPI互评、结果确认等方面的无纸化。把上、下班签到,加班提前申请、审批,按计划补休等融入IT手段,既能保证大家正常工作负荷,又可以让大家适当的时候得到充分的休息。
入职23年,从基层班组长到室主任再到室经理,卢华立始终如一,兢兢业业,不断创新,书写着IT人的精彩篇章。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