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广东工会干部给全国“两会”捎话
继十位广东农民工给全国“两会”捎话后,又有十位广东工会干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建言献策,围绕职工权益和工会的各方面工作,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总工会组织员李玉婵:
希望集体合同更有实效
在工会工作中,李玉婵发现了集体合同在操作上有流于形式的情况。比如,签订集体合同,应由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先按照行业特征协商好具体内容,再订立。但实际操作的时候,通常只是企业工会交一份集体合同的通用模版,而企业方也无暇去细推其中的条目,看到模版的条款没太多约束,就直接签字了。劳动局看到合同上平均工资不低于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也就通过了。由于签集体合同是有硬性指标的,于是基层工会在执行时,也会只满足于这种低水平的集体合同,指标达成就行。这样的集体合同签订得很快,却没有实际意义。
又比如,集体合同的本意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可是事实上,她接触的不少劳资纠纷案件里,还不曾见到有员工想到利用集体合同来维权的。
集体合同由工会保管,如果企业工会干部是正直尽责的,会帮助员工。但实际常见的情况是,有的工会干部看企业的脸色,员工索要集体合同,他们也不给。李玉婵建议,可否规定员工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还要附上一份工会作的第三方见证,并留工会备案。这样发生劳动纠纷,职工仍可以因持有工会的见证,增加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筹码。
广州市环卫工人工联会主席吕端敬:
盼环卫工能享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外来工们长期在体制上、工资收入上、社会保障上被城市边缘化。外来工处于城市的底层,环卫工又处在底层的底层。收入上,他们只拿最低工资,又遭遇住房难、上学难,这些问题不解决,他们无法融入城市。
目前出现一些新的、好听的称谓,诸如“进城务工人员”、“新广东人”、“新工人”,吕端敬认为并不实际,因为他们仍旧不能真正被城市接纳。更何况,前面加一个‘新’字,就已经暗含着和城里人有区别了。
吕端敬认为,从源头、政策上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就应该享受到城市的平等待遇。他建议,就算一时取消不了在户籍上的限制,也应该允许他们在广州“暂住”一定年限后,能享受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实现同工同酬。
深圳市龙岗区新联社区职业化工会副主席杨诗勇:
企业工会干部工作要懂得平衡
杨诗勇经常和企业打交道,他比较关心企业工会干部身份和处境等问题。企业工会干部拿老板工资,端企业饭碗,得替企业负责、为企业发展尽力。企业工会干部也是职工选举的当家人,得替他们说话、为他们办事、帮他们做主。这样的“夹心饼”的确不好做。工会干部如果对企业不规范、不合法之处指责太多,或者方式不太妥当,可能影响自身在企业的发展,甚至工作都保不住。当然,要平衡“老板”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要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毕竟“有为才有位”。
雪华铃家用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张延玲:
让异地务工者子女不再“留守”
“女工都有带孩子在身边工作的愿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我们公司在外面租房住的夫妻大概有五六百人,其中只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将孩子安排在深圳读书。“虽然女工们都知道让孩子留守在家不好,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为何孩子不能带在身边?张延玲认为,除了父母上班、无人看管之外,更重要的是子女的入学问题。教育资源的稀缺,成为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现在好的小学连有深圳户口的人都挤不进,更何况这些普通的工人?”外来工的子女一般都只能入读私立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而且还要交高额的赞助费。(图:郗建新/摄)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谭峰:
可利用工商年检,加强工会组建
现在一些地区的企业工会建设工作仍然是处于被动状态,能否有效利用工商系统的年检平台制度?如果要求各企业在提交的工商年检报告书上,增加工会意见及盖章一栏,能对工会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这样还能把企业工会建设从“被动”变“主动”。
谭峰建议,对上规模并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在工商年检制度上进行改革。要求自企业工会成立第二年起,企业在提交工商年检报告的同时,也要提交由劳动管理部门审批、确认的集体合同,方可进行年检,以便更加有效地约束企业的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图:林景余/摄)
中山市三乡镇宝元鞋厂工会主席柯伟恒:
要多关注“中生代”农民工的困惑
大量的农民工为了珠三角发展付出了青春后,目前有部分陷入了年龄渐大、家庭压力渐大、能创造价值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的困境。这群“中生代”农民工,技能无法及时更新、工作机会欠缺,压力却比之前更大。柯伟恒所在的鞋厂,有大批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人。他们在故乡不再拥有土地,可是在中山这个第二故乡里,他们又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因此感觉很彷徨。他们还要担心小孩的读书和未来出路的问题。柯伟恒表示,在社会转型期,“中生代”面临着诸多困惑,希望各级政府更多关注这些人群的生活。
汕尾市城区总工会副主席叶素萍:
让欠发达地区的工会不再“穷家难当”
叶素萍在汕尾市城区总工会分管经济保障工作,感觉就是“穷家难当”。汕尾当年国企改制分流了大批职工,他们需要再就业、困难帮扶。然而,汕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会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方法手段上,都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职工再就业、提高收入等根本问题,只能是参与、协调和帮助,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她希望上级能对欠发达地区的工会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佛山市三水区工会副主席胡小燕:
希望关爱外来工的政策更有执行力
作为上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了解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不少关爱外来工的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她发现,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否则就成了一纸空文。“欠薪、劳动合同的签订,这些方面都还存在问题,一些劳动者还未真正从政策中获益。
谈到工资集体协商,她认为对广大工友来说是件好事:“以前工资都是老板说了算,员工即使有加工资的想法,一个人也不敢去说。现在有这样的机制,大家可以团结起来,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反映意见,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采访当天正是“三八”妇女节,胡小燕更关心女工的健康。“很多女工只顾着挣钱,而忽视了身体健康。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展女工健康讲座,但我觉得数量还不够,希望以后能更多些,才能真正提高女工保护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图:郗建新/摄)
珠海市香洲区总工会副主席张树源:
把“心灵驿站”工作延伸到企业中去
张树源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的企业发展不能再搞“人海战术”,要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同时改善人才的成长环境,健全人才的选拔机制。近几年各级工会都举办了不少技术竞赛,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不少平台。在培训工作中,要逐步规范培训机构,提升教师素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人才。
“要像抓安全一样抓职工心灵健康。”张树源还认为,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值得反思,“去年省总开展的‘心灵驿站’工作是很好的方式”。他希望“心灵驿站”的工作能延伸到企业,可以在一些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试点,逐步推广。
珠海市新豫工会联合会主席张向海:
多设立异地务工人员活动场地
珠海市新豫工会联合会是珠海市首个服务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组织工会,由珠海市新豫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的,会员全部由在珠豫籍务工人员组成。
张向海表示,作为一个新生的基层工会,新豫工会面临着一些困难: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没有活动场地;缺乏专业人才,目前各高校几乎没有关于服务外来工的专业,招进人后只能靠社会组织重新培养。
张向海渴望地方政府能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一些供外来工活动的场地,也希望“两会”能多推动惠及外来工的政策。
(编辑:刘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